共建单位

尉氏县邢庄乡贯彻落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一棵永远向阳的小草

字号+来源:尉氏手机报 2019-11-25 16:09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我对我的儿孙们说,虽说没有什么物质遗产留给你们,但是我确实想留给你们一件东西……就是把自己记忆中的那些故事写下来,权当一种精神财富,留给你们。”在季华生命的最后时刻,小儿子季压西在他病床前,大声念着父亲的回忆录《靖东小草》里的这段话。 季华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写下了“我是党员、我是党员”八个字。这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手迹,短短8个字,浸透了有着75年党龄的季老从不动摇的意志。

质朴的生活 不忘初心

“每次出去,就是一身老军装,一个黄挎包,戴着一顶草帽。”干休所职工吕本秋和季华在一个院子里生活了30多年。 干休所所长月明刚回忆到,“他家里面基本上不怎么吃荤菜,西红柿炒蛋就算是荤菜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曾参加淮海、渡江等战役,荣立过三等功两次。 季华的“抠门”不仅体现在自己身上,在子女身上也不例外。季压西还记得自己11岁时,他拿着父亲的饭票在食堂打了一份不到3毛钱的芹菜炒肉丝,第二天父亲和他进行了严肃的谈话,责备他贪图享乐,“我当时就被爸爸给吓哭了。” 在季压西和哥哥姐姐的记忆中,从小到大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简单,父亲经常说,比起战争年代就牺牲的同志,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季华告诉子女,只会给他们留下精神遗产,而不留下任何实物遗产。他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如果子女有出息,留钱给他们有什么用?如果子女没有出息,留给他们钱又有什么用,只会害了他们。”

一生的坚守 牢记使命

1999年,季华立下遗嘱:我死后,不要麻烦领导;不劳驾亲友;不进行任何丧葬仪式;不保留骨灰。将遗体(包括可供移植给其他患者的器官)捐献给南京军区总医院作医学利用。 2018年底,93岁的季华身体状况不佳,他已经再也无法出远门了,因此给小儿子季压西留下了嘱托:回靖江老家为斜桥中学捐献40万元作为“季华尊教助学奖学基金”。 正因为这一次嘱托,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多年来,季华一直都在默默捐助斜桥中学里需要帮助的学生,并且立下了“不留姓名、不留收据、不告诉家人”的“三不原则”。子女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受助学生寄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一封封感谢信。 照顾季华的保姆经常说,季老是个大善人,听不得别人有困难,哪怕在路边听到有人告诉他,说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他都会立刻取钱去帮助别人。 在季华临终前两个月,骨折卧床的他洗澡实在不方便,经常冷得瑟瑟发抖,却始终不肯重新装修卫生间。在家人和朋友的轮番劝说下,他才勉强同意装修。 吕本秋回忆起这件事仍记忆犹新,“季老上午给了我5000元用来装修,下午又想把钱要回去,一问才知道,他的一位老乡遇到困难了,急需要用钱。永远心里放着群众,这是季老一辈子的初心。”

继承革命遗产 传承红色基因

“父亲一生中用言行给他和家里人立下了好多规矩,这些都是季家人必须遵守的,他用行动影响了我们当子女的一辈子。”季压西总结了父亲立下的潜在规则,这些规则已经扎根在每一个季家人的心里: 不得不劳而获;不得贪图享乐; 不得不学无术;不得玩物丧志; 不占公家便宜;不得铺张浪费; 不得贪污腐败;不得沾染恶习…… 季压西童年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在看书、看报,还带回一些书报给他们看,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他希望我们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这一点我们认为他做到了。”在季压西心中,父亲的纯粹体现在对党的忠诚,体现在忘我,体现在始终都要求自己的子女也能够这样去做。 季华临终前,已经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他握着孙女的手喃喃道:“党……家……” “我很自豪的是我们这一代,都按照他老人家说的去做了。我们也希望再通过我们自己的言行,将我父亲的这些家风传给下一代。我们希望自己的孙辈知道,有这样的曾爷爷。”回忆起父亲的临终嘱托,季压西眼角湿润了。 季华去世后,子女们遵从父亲遗愿将50万抚恤金全部捐献出去:12万元交特殊党费,26万元再次捐给了斜桥中学作为“季华尊教助学奖学基金”,剩下则作为探望家乡亲人和救命恩人后代的慰问金。季压西帮助父亲完成了最后的临终嘱托,“我相信父亲可以安心地走了。” “我个人只是革命事业中一个无名小卒,宛如万花丛中的一株小草。”季华在《靖东小草》中将自己比作一棵革命小草。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既是拳拳报春晖的寸草、英勇无畏的劲草,也是吐尽温暖绿意的青草、传承美好家风的芳草。 小草,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的生命力,小草精神平凡而伟大。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棵小草,以平凡之力铸就不平凡,让平凡世界的小为小善积累成广阔的草原。

 

1.本网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来源;2.网友投稿可能会经本网编辑修改或补充,且不一定会通知作者,请投稿后自行查看;3.如本网稿件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