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医者的反思——第一期郑大二附院叙事医学教学团队活动纪实

字号+来源:中国新经济网 2021-11-23 17:0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11月20日下午,郑大二附院教学办公室组织叙事医学团队在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举办叙事医学教学团队的观影讨论会,通过电影观赏,进行坦诚的交流与深刻的反思。

医者的反思——第一期叙事医学教学团队活动纪实

 

本次观赏的影片是美国导演兰达.海恩斯的《The Doctor》(再生之旅),电影讲述了一位医生的心灵重生之旅。杰克·米奇(威廉·赫特 饰)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他认为,医生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医生所要做的就是治疗疾病,至于病人的感受,他从来没有考虑过。直到有一天,他罹患咽喉癌,在他作为病人四处投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医生变成患者的心理落差,并在疾病面前产生了恐惧和无力感,求医经历促使他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他突然意识到,作为医生,他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疾病面前,病人始终都是弱势群体,医生所要做的,不仅仅是通过生物技术的治疗,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希望与支持,与病人合作,一同战胜病魔。

医者的反思——第一期叙事医学教学团队活动纪实

电影《再生之旅》剧照

电影结束后,同样身为医务工作者的老师们深受触动,他们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见过太多的悲欢离合与生离死别,但大量的案例证明,生物技术手段的治疗只是治愈了某个器官,并没有抚慰心灵,对此,他们感慨良多,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赵根尚教授从医患共情的角度出发,他分享了疾病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健康的人对病人的沮丧与痛苦并不能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既往的诊疗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待病人,而鲜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病人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感受,以及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性影响。叙事医学学科建设任重道远,继往开来。

医者的反思——第一期叙事医学教学团队活动纪实

赵根尚教授

冯常炜教授从医患沟通和医者的态度出发,他讲述了对医生而言,叙事医学可以让医生学会他见,即站在更高的视角,以更宽容的态度看待自己跟患者的相处,理性分析彼此之间发生的矛盾和故事,并不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通过与患者深层沟通,感悟人生、共同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旅行,当目光和视野不一样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内心感受,每一次的视野改变都是一次再生。

医者的反思——第一期叙事医学教学团队活动纪实

冯常炜教授

曹风雨博士从女性视角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认为电影里,男主人与患者共舞的片段最为触动,在他得知肿瘤对放疗不敏感那一刻,他不由自主地选择向身边患者倾诉,而非他的妻子。尽管他的妻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但忙碌的工作状态,让他与妻子有了距离感,伤痛来临,不能跟最亲近的人进行最真实的沟通与交流,更无法共情。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共情能力,才能处理好与患者、与自我、与家人、与社会的关系。

医者的反思——第一期叙事医学教学团队活动纪实

曹风雨博士

医院妇科副主任徐臻、神经康复科副主任朱宁、胸外科副主任张进、普外科副主任何艳新,他们从年轻医生的角度出发,回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的理想以及在初入临床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人与事,发表了感想。徐臻回忆起学生时代,未曾接受过专业的叙事医学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叙事能力,时常提醒自己,这个患者的名字不是几号床,他也不只是一个得了病的器官,而是一个具体而又鲜活的人,有名有姓,有思想有品格。他们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内心情感,都应该纳入到我们医学的研究和治疗过程。

医者的反思——第一期叙事医学教学团队活动纪实

本次观影讨论会,大家在深受触动的同时,流露了真情实感,为医院叙事医学教学团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家纷纷表示,倾听了同行的分享后收获颇丰,意犹未尽。他们表示,在今后的叙事医学教学过程中,争取把他们在临床医疗过程中看到的,关于人性和情感的复杂,尽可能全面的呈现出来,带领年轻的医学生从枯燥的数字和冰冷的理论背后,找寻到医疗的正确方式和治愈的真正意义。

1.本网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来源;2.网友投稿可能会经本网编辑修改或补充,且不一定会通知作者,请投稿后自行查看;3.如本网稿件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